沈阳殡葬服务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社会公平、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多重价值。面对人口老龄化、土地资源紧张与群众期盼“殡葬负担更轻、服务更优、秩序更好”的现实需求,沈阳陵园公墓中系统推行惠民殡葬政策,通过价格疏导、服务清单、资金补助、生态替代与数字赋能的组合拳,构建“基本保障有兜底、普惠服务可负担、品质服务能选择、生态安葬成常态”的政策框架。以下为可操作的实施建议与规模口径。
一、政策目标与原则
1. 目标
- 降费减负:将群众办理一次完整殡葬流程的自付费用中位数下降30%左右。
- 生态导向:三年内将生态葬(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、壁葬等不扩占土地类)占比提升至60%以上。
- 公共便民:实现“一网通办、全城通兑、分时预约、错峰祭扫”,群众满意度≥90%。
- 规范市场:价格透明、质量可评、服务可比、投诉可达,杜绝天价墓、捆绑销售与隐性收费。
2. 原则
- 基本有保障、普惠可选择、高端自愿买单。
- 政府引导、市场参与、社会协同。
- 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文明低碳。
- 数字赋能、流程重塑、结果导向。
二、对象与保障边界
1. 覆盖对象
- 基本保障对象:城乡低保、特困供养、重点优抚对象、重残人员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。
- 普惠对象:沈阳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及在沈缴纳社保满一定年限者。
- 特殊群体关怀:烈士及因公牺牲人员家属给予专项礼遇与优先服务。
2. 保障边界
- 强调“基本殡葬服务”刚性保障,包含遗体接运(一定里程)、冷藏停放(一定天数)、基本火化、骨灰寄存(一定周期)、生态葬基础安放、基本告别仪式、必需文书办理等。
- 高端非必需项目(豪华告别厅、特定材质高价墓型、私属景观)实行市场调节价并明确告知,不纳入财政补贴。
三、服务清单与价格机制
1. 基本殡葬服务包(建议三档)
- A包(兜底型):免费或全额补贴,含接运30公里内、冷藏3天、普通火化、标准骨灰盒(政府集中采购)、临时寄存30天、树葬或花坛葬安放位一处、简仪式。
- B包(普惠型):政府与企业共担,群众自付可控;接运50公里内、冷藏5天、火化、标准骨灰盒、寄存90天、草坪葬或壁葬标准位、基本告别厅(1小时),建议政府补贴40%—60%。
- C包(选择型):在B包基础上,可加装纪念小景、纪念照片刻制、延时使用、个性化流程,价目表明示,允许市场调节价。
2. 价格管理
- 基本服务清单实行政府指导价与最高限价“双轨”,并动态调整。
- 公墓售价结构化披露:安葬费用=墓位(或壁龛)单价+基础管理费+一次性开挖/开龛费+证刻费+税费;严禁打包捆绑与变相加价。
- 建议价格区间(供论证):壁龛标准位8,000—12,000元,草坪葬3,000—6,000元,树葬(共享树)2,000—5,000元;烈士与兜底对象按政策免费或象征性收费。
3. 透明化措施
- “一张清单、一个码”:每项服务均对应编码与单价,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全流程费用与补贴后实付。
- 关键节点二次确认:下单前、付款前、合同签订前必须弹窗复核,杜绝误导销售。
四、资金筹措与补贴路径
1. 资金来源
- 市级财政专账保障基本套餐与生态葬推广。
- 彩票公益金、民政事业发展资金支持专项设施与减免。
- 价格调节基金与经营性公墓提取的公益金比例(建议按营业收入一定比例提取,专款专用)。
- 社会捐赠与慈善项目(冠名植树、共享纪念林)。
2. 补贴方式
- 直补到人:对兜底对象实施“电子券”直抵。
- 直补到服务包:普惠包按结算单据核销,严守“三单合一”(服务单、票据、电子凭证)。
- 绩效挂钩:生态葬占比、群众满意度、投诉率、违规扣分与补贴拨付联动。
五、操作流程与数字化平台
1. 流程重塑
- 线上:预约—选包—选型—在线签署—缴费/核补—排期—进场导引—评价。
- 线下:一窗受理、一站办结、一次告知,老人群体可由社区代办员协助。
- 跨园区通兑:在沈任一合作陵园可同标准受理,后台统一结算。
2. 数字化能力
- 建设“沈阳殡葬惠民服务平台”(小程序/APP/网页),接入民政、医保、公安、价格与支付系统,支持电子证照、资格自动识别与补贴即时核销。
- 建立墓位GIS与库存可视化,余位公开、排期透明、错峰预约。
- 推广“无接触祭扫”:在线纪念空间、代客献花、云祭祀直播;节日期间鼓励积分兑花替代烧纸。

六、生态葬推广与土地集约
1. 结构性引导
- 建立“生态优先购”的价格与积分机制:选生态葬享受更高补贴系数、更短等待时间与更多增值服务(例如纪念林牌匾、年度公祭邀请)。
- 设定生态葬保底比例与年度提升目标,分解到园区,纳入绩效。
2. 供给侧改革
- 建设共享纪念林、草坪葬标准区、壁葬廊,模块化扩展,提升单位土地容量。
- 对传统立碑墓实施总量控制与梯度价格,推动需求平移。
3. 绿色运维
- 采用可降解骨灰容器、低碳材料与本地树种;园区实施海绵化改造与低影响开发,控制雨洪与面源污染。
七、设施与服务能力提升(东北寒冷气候特征)
- 告别厅、等候区、公共卫生间按寒冷地区保温标准建设,入口设置前室与空气幕,冬季保障基本供暖与防滑。
- 增设风雪季应急通道、电伴热坡道与除雪装备,清明遇雪雨有备替方案。
- 节日临时候场与保暖点,提供热饮、急救与失物招领,保障老年人安全。
八、节日高峰保障与便民措施
- 实施分时预约与总量控制,公交专线与社会车辆即停即走分区组织,设置摆渡车与临时停车区。
- 开展“鲜花换纸钱”“无烟公祭”“低碳积分”,在园区周边设立花篮回收与再利用点。
- 开放延时服务:清明、重阳前后延长营业时间,提供夜间柔性祭扫窗口(有照明与安保,限制明火)。
九、监管与绩效评价
1. 监管机制
- 民政部门统筹,发改(价格)、财政、城管、公安交警、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执法。
- 建立价格巡检、服务抽检与“神秘顾客”机制;严重违规纳入联合惩戒和失信名单。
- 投诉直达:12345与平台同频,7×24小时响应,办理结果全链条可追溯。
2. 绩效指标(年度考核建议)
- 覆盖度:惠民套餐服务人次/殡葬总人次≥70%。
- 生态化:生态葬占比≥60%,并逐年上行。
- 降费率:群众自付中位数降幅≥30%(与基期对比)。
- 满意度:≥90%,有效投诉率≤3‰。
- 合规度:价格违规与强制捆绑“零容忍”,发现一起、曝光一起、顶格处理。
十、风险防控与纠偏机制
- 防滥用:对补贴对象实行“资格一件事”核验与人证合一;异常频次、跨区套利、倒卖指标等纳入风控模型。
- 防缺供:实行库存预警与跨园区调剂,确保基础安放位3年以上安全库存。
- 防垄断:鼓励多园区参与与差异化供给,防止单体园区操纵价格与供给。
- 纠偏闭环:每半年滚动评估参数(补贴标准、价格区间、生态占比目标),根据市场与民意动态调整。
十一、示范试点与时间表
1. 示范工程
- 打造“生态葬示范轴”:以共享纪念林+壁葬廊+海绵绿谷为核心,形成可复制的样板段。
- 建立“智慧惠民服务中心”: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受理、电子凭证核销与数据看板展示。
2. 时间表(建议)
- 0—3个月:政策框架发布、清单与价格目录公示、平台原型上线、2—3家园区先行签约。
- 4—9个月:示范运行、流程优化、指标初评与调整,生态葬专区与共享纪念林建成投运。
- 10—12个月:全市推广、三方评估、公布年度绩效榜单与典型案例,进入常态化运营。
十二、沟通与社会参与
- 社区层面开展“生命教育月”,邀请公众参观生态葬示范、了解文明祭祀方式。
- 建立志愿者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:陪伴式服务、代祭扫、心理支持。
- 对媒体开放价格与服务数据,构建阳光殡葬的舆论生态。
惠民殡葬不是单纯的“降价”,而是对供给结构、服务流程、资金机制与社会观念的系统重塑。在沈阳推行陵园公墓惠民政策,应以可量化目标牵引,以生态葬为抓手,以数字化为底座,以多方协同为保障。通过基本有兜底、普惠有选择、生态成习惯、监管有牙齿的政策组合,既能切实减轻群众负担,又能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与城市文明程度,推动殡葬服务从“事后管理”迈向“民生关怀与绿色发展”的新阶段。